讀本書的目的就是如何讓好的習慣成功建立,消除不好的習慣,事實上也蠻有用的。裡面有些觀念很顛覆我的想法。
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
達成目標只能暫時解決問題,帶來短暫的快樂,失敗則會痛苦失望,目標讓我們把自己框在一個狹義的快樂裡;重點應該擺在系統,也就是日常的習慣,不斷精進與持續改善,我們不是參加一場比賽,而是一直在比賽中。
身份認同
要如何維持運動的習慣?
當你覺得一個健康的人會不會做這件事,就是做這件事的動機,做了這件事你就往「健康的人」這個身份認同更邁進了一步。
以前我是覺得別人有這種好習慣我也要,可能是會健康?體格變好?但是當我做了幾天發現我的期望馬上變健康時,我可能漸漸失去動力了,但身份認同這樣的概念讓目標不是變得健康而是變成一個健康的人,我只要持續想成為健康的人,這個習慣就能延續下去,因為每一次做這件事,就在強化我的身份認同。
環境
就是一個孟母三遷的概念
第一
把環境改造成讓好習慣可以輕鬆做,壞習慣很難做的狀態,因為人只喜歡做簡單容易的事。
像是把PS4的🎮放在床上可能三不五時就開來玩一下,但是把🎮收到衣櫥裡,想玩的時候就必須要開衣櫥,實在是有點麻煩,可能就可以減少看劇的時間?
當環境中充滿下女的誘惑你就必須用自制力去克服,一次兩次可能還可以抵抗,但人終歸是環境的產物,迴避誘惑就不需要抵抗了!
以前常常看朋友的 FB 就會覺得別人過得很爽自己過得很差,這時候就是該讓這些帳號消失!!!這樣就不會陷入嫉妒或是難受的深淵,這也是改造環境的一環。
原來我根本不會把環境跟習慣聯想到一起,頂多知道什麼環境會造就什麼樣的人,不會進一步思考這句話實際的畫面是什麼。
第二
環境中充滿提示
其實跟第一點差不多,但深意是物品不只是物品,每件物品與你都有關係存在,你與每件物品的關係造就你的行為。看到🎮就想到玩遊戲的愉悅,進一步就打開PS4,看到零食櫃的樂事就想到酥脆的口感,伸手就吃了起來;每件物品都跟你連了起來,進入這樣的空間能不墮落ㄇ !所以避免讓這些提示出現在眼裏就可以減少這些行為。
想像你跟房間裡每個物品都連著一條線,你進房間時就像是個玩偶,這些物品就是操偶師,你根本受人擺佈。
也就是為什麼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容易有新的開始,因為斷開魂結,斷開鎖鏈,斷開過去的牽連啊~
養成習慣的方法
習慣堆疊、計分卡、誘惑綑綁、指差確認是作者提供養成習慣的方法。
習慣堆疊:在舊的行為加入新的行為。
例:在刷牙前先用一下牙線
計分卡:完成的習慣打個勾。
例:每週一是襯衫日,完成在月曆上打個勾
綑綁誘惑:在想要的事跟需要做的事綁在一起。
例:每次滑臉書前做十下伏地挺身。
指差確認: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,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。
例:大喊「我一週只能吃一包樂事。」
讓習慣容易開始
這也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,以前都會洋洋灑灑的規劃要做哪些事,每日安排,但這些事常常撐不到習慣養成的21天,印象深刻的規定自己每天要看幾頁的書,或是一個月要看幾本書,分到每日要看幾%,然後工作一忙,睡前發現今天要看十頁的書好困難,一不堅持就斷了音訊,也許從一開始規定要看多少的書就是個錯誤!
現在就算是看個一頁也好,總之有開書就是乖寶寶,這樣的作法讓看書得以延續,當養成每日都會開書後再來想怎麼進步吧!跟找工作金句「先求有再求好」不謀而合。
最後提供書中養成習慣的四大步驟
一,讓提示顯而易見;二,讓習慣有吸引力;三,讓行動輕而易舉;四,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