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

讀後感:角田光代-樹屋

「推薦給總覺得自己的人生哪裡不對勁,或者以為只要不是待在此岸,而在遙遠的彼岸,就一定會有精彩的故事發生的讀者。」

首先說,這本書真是太對我的味了!我喜歡看家庭互動的描寫,加上些許自甘墮落的精神,從祖父輩到執父輩到我們這一代,從戰前到戰後,經濟起飛到泡沫化,經歷過這一切的長輩與在太平無事的年代生長的我們,聽著前人的口述了解這個家的形成,多麼有歷史感,讓人有一種血脈或是精神的傳承。


本書的文眼應該就是「逃避」了吧,這是因為三代人都圍繞著這個主題,而讓我有非常高的代入感,究竟不逃避就是面對了嗎?還是是另一種逃避?有人說:「心中有逃避,做什麼事都是有逃避的感覺。」像是佛印一般,心中有佛,看誰都是一尊佛,心中有屎,看什麼都是一坨屎。但這樣依舊沒有解決我對逃避一詞的困惑,應該說,困惑的來源在於逃避的事情。


就像書中的祖父母是從戰場逃回來的,與世俗觀念不同,是一種逃避的行為,因此,他們才會說他們家沒有家規,祖父母不會用世俗的觀念去定調兒女的人生,反而變成一種放任主義,當他們的兒女從社會逃回家裡時,也許祖父母就像看到年輕時的自己一般,逃阿逃,可以從一個輕鬆愉快,不必思考的地方逃到一個可能不是那麼輕鬆愉快的地方。我想我心中的逃避應該就是這個社會吧XD


跟隨著祖母的腳步回到當初在中國的長春,這一趟是祖母的面對之旅,她自己的面對,也順便讓她的孫子、她的兒子學習學習,始終找不到在戰敗後收留他們的那戶中國人家,但情緒總要有個出口,需要正視的是自己多年來逃避的歉疚。在祖母死後,一家子像是從逃避的人生畢業一般,祖母最後教給他們的就是正視自己的逃避,彌補自己的虧欠,又或是早已潛藏在各家人心中的「這樣逃避也很不對勁」的感覺從祖母死去這一刻具現化了。


期間,他們問太二郎為什麼不工作。「我是在摸索如何活下去,而不是做什麼活下去。」太二郎回答道。我想也只有家裡不愁吃穿才能有這麼理直氣壯的回答XD。(因為他們家是賣吃的阿!)


最後來一段書中的節錄:

「基樹在葬禮那天回來,說他了解犯人的心情,於是祖母打了他的頭,大罵你要是了解,就去劫持大客車啊!現在馬上就到車站去給我劫持啊!當時祖母在生什麼氣,現在他懂了。祖母的意思是,不要不反抗也不逃避,逆來順受地被時代吞沒。如今不像祖母他們活過的時代那樣有戰爭,不會收到兵單,也不會像父親他們活過的時代那樣,經濟蓬勃發展,充滿歡樂的希望。現在是太平無事,和平得令人有遇見將來的錯覺,無聊得令人反胃,但千萬不能被這樣的時代吞沒。」


再一個太二郎口述:

「因為我們家沒有家規,爺爺奶奶都很排斥叫人家應該這樣那樣,所以我們家的人只好自己摸索。這樣很可能做什麼都失敗,不過呢,一直以失敗的例子作借鏡,總有一天我們家也會出現了不起的人的,恩。像我就是個失敗的例子,可以把我拿來作為警惕。」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